尴尬 (汉语词语)尴尬原意为南方方言词汇,在客家话、吴语有所见,后被收入普通话。通常是说人遇到的一种处境,让人感觉很难为情,无所适从。是一个多义词。都形容在心理学上,意味着自身或见到他人,在某种场合下,被逼迫到窘境,发生了无法预料的情况,而体现出的不知所措,造成问题逃避,发怒以及沉默等行为。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。
词源在《说文》原写作尲尬,是一连绵词。 而尲尬这一词后来逐渐不用,只在吴语中保留下来。元朝时其口语形式尴尬又重新在文学作品中使用,并演化出今日普通话中的读音(gān gà)。
解释(形容词)1.因某原因或巧合发生或出现在相对不合时宜的情况,而对于当事人产生困窘、难堪、手足无措、脸红等情绪反应。
例如尴尬场面;尴尬出局。
例句他正处于跋前疐后的尴尬局面。除了1974年在墨西哥世锦赛位列第十四名,中国女排36年来从未遭遇如此尴尬的战绩。 (出自:2010年,世锦赛中国女排跌出前八 遭遇36年来最尴尬战绩)
2.(个人) 窘迫;心神不安;慌乱。
例如神情尴尬 。
例句月光里,吴大旺看着指导员的脸,那脸上是一层难以启齿的僵硬和尴尬。 —— 阎连科·《为人民服务》
3.(过时,个人) 奇特;鬼祟;奇怪。
4.(闽东语) 穷困;贫穷。
5.(客家语) 优柔寡断;不讲理。
尴尬和羞耻的区别尴尬是一种情绪状态,通常描述个人在做出不恰当或令人不快的行为后,被他人发现或揭示时所感受到的困窘和羞涩;也可指在面对难以处理、复杂或棘手的情况时所产生的羞怯。这种情绪从轻微的不适到严重的困扰不等。大多数情况下,感到尴尬的人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失态和尊严受损。尽管这种感受与羞耻相似,但不同的是,羞耻可以在个人情境中独自体验,而尴尬通常来源于社交环境中的不接受,而非道德上的过失。
同义词困窘 (kùnjǔn)、狼狈 (lángbèi)、难堪、为难 (wéinán);(闽南) 疑𫘤
衍生词尴不尬/不尴尬/半山勿尴尬/尴尬局面/尴尬症/尴尬癌/尴尬货/尴尬头/尴里勿尴尬/尴里尴尬/处境尴尬